快速导航
新闻资讯
分类
精简+快拆的豪华车金年会
2024-05-27

  金年会9月6日,宝马BMW i 循环概念车(BMW i Vision Circular)在2021德国国际汽车及智慧出行博览会(IAA)上全球首发。作为宝马循环设计理念的落地,BMW i 循环概念车实现100%使用再利用材料和100%可回收,诠释了宝马“再思考、再精减、再利用、再回收”的四大循环经济指导原则。

  传统车企在产品端的替换已经快速展开,宝马计划未来十年将在全球累计交付1000万辆纯电动车。BMW i 循环概念车则展示出面向2040年,汽车制造在更深层次的碳中和背景下,在设计、材料、生产工艺方面的重构方向。

  从驱动系统、神经系统再深入一层,重构车身、漆面、座椅乃至车标这些车辆的“原始”物理结构,就是BMW i 循环概念车了。

  “没有”和“悦合”是BMW i 循环概念车与当下量产产品和其它诸多概念车最为直接的不同。

  BMW i 循环概念车的前脸没有镀铬与边框,双肾型格栅与双圆头灯等家族特征以数字化动画的方式展现;车身没有车漆,再利用的铝材经阳极氧化处理为浅金色金年会,车尾采用热处理钢显示出蓝紫色;没有独立LOGO,BMW标识直接蚀刻在车身上。

  “悦合”(joyful fusion)则是宝马为实现拆解的边界性而进行的智能设计。例如座椅边框由浅金色的铝制成金年会,整个座椅通过一根绳子进行“悦合”,金属与织物可以轻松分离。BMW i 循环概念车仅用一个套筒扳手,即可将轮辋、座椅和仪表板轻松拆解成各个部件。便于回收的同时,也让用户可以像玩积木一样,便捷地对车辆进行焕新。

  “没有”和“悦合”是宝马循环经济“再思考、再精减、再利用、再循环”四大指导原则的不同侧面。

  再思考指以全新的方式考虑产品工艺、制造流程和每个部件功能,之后进行精减或重新设计,以满足材料的循环使用;再精减指贯彻极简主义,减少零部件、材料种类和工艺流程的数量;再利用指未来可持续的产品将提供更长的使用寿命,并一直保持丰富而充满乐趣的体验;再循环则指在产品设计中优先使用再利用材料,并为回收进行优化。为此,车辆尽可能使用单一材料,并可简单拆解,避免粘合或者复合材料。

  宝马集团CEO齐普策在发布会上表示,至2030年,宝马集团车辆使用阶段的碳排放将减少至2019年的一半,完全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全生命周期的单车碳排放也将减少40%;至2050年实现净零碳排放。

  为此,宝马计划到2023年在全球提供约12款纯电动车型,在约90%的细分市场中为每一条产品线提供至少一款纯电动车型。2025年,纯电车型将占宝马在华交付量的四分之一,至2030年为宝马全球贡献至少50%的销量。未来十年左右,宝马集团计划在全球累积交付约1000万辆纯电动汽车。

  BMW i 循环概念车的仪表盘由一块3D打印的水晶体构成,提供新一代“数字实体”(phygital)用户界面:将数字化转化为触觉体验,用户体验将远超显示器和物理按钮。

  “循环设计将是宝马电动化之外的第二基石。”宝马集团设计高级副总裁霍伊顿克在发布会上表示,尽管BMW i概念车并不是对2025年宝马将推出的‘新世代’车型的展望,但其可持续和循环理念一定会贯穿其中。

  循环设计之所以能与电动化和数字化一并成为宝马新世代车型的三大基石,不仅面向未来,而且颇具现实意义。

  宝马集团CEO齐普策表示齐普策认为,随着人类每年的原材料消耗量达到1000亿吨,任何需要稀缺资源推动的商业模式都面临挑战,因此未来的工业需要循环经济。

  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21年春季)》报告认为:大宗商品供需错位矛盾突出,铜、铝、芯片等商品严重短缺,原材料成本显著上涨;同时,全球加快构建低碳经济新格局金年会,“碳中和”成为各国未来最重要的政策方向之一,将推动能源消费结构深度调整,钢铁、煤炭、工业金属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将受到压制,深刻改变未来大宗商品供应格局。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 1—7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5.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7.9%。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0%,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约8.95个百分点。

  宝马在其半年财报中也表示,上半年集团销售成本同比增加了14.9%至441亿欧元,第二季度增幅扩大至20.5%达到225.21亿欧元。“原材料价格上涨和电动汽车占比上升也增加了销售成本。”而且针对全年,芯片和国际原材料价格的严峻形势都将带来挑战。

  当原材料价格上涨快过规模效应,当原材料供应低于产业发展需求。如何实现电动化、数字化的规模化,对车企来说将不仅只是一道市场命题。

  宝马的循环设计理念则将原材料的挑战前置,打造以回收循环为前提条件的革新产品,也为原材料供应格局深刻改变储备技术。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